84岁钟南山的家被曝光,家风才是最高级的

来源:四川教育发布、蓉城姐妹、十点读书

《少年说》节目中,一个叫邓婧雅的小女孩,站在台上介绍:

“我的奶奶很奇特,都快80岁了却还一直在学习,尤其喜欢做奥数题。”

台下的奶奶听完,满脸笑意。

婧雅的奶奶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

从小学到初中,她的数学题都是由奶奶辅导的,还经常陪着她一起去辅导班学习,有时候还会和老师讨论题目。

用小婧雅的话说“奶奶就是老年界的一朵奇葩”。

可是奶奶却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技术人才,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只有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优秀的家庭,福泽三代,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一点也没错。

奶奶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她的格局很可能影响小女孩的未来结局。

教育不仅拼的是父母,更拼的是一个家庭的格局。

一个家庭,他能站得高,看得远,那他的孩子便能在宽阔的视野中,拥有更多的人生选项。

因为家庭是由父母、我们和孩子组成。

父母是过去,是我们成就的奠基者;

我们是现在,是给孩子言行的传承者;

孩子是未来,是家庭教育最后的受益者。

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一个家庭的努力。

1

钟南山“豪宅”曝光,惊呆众人

老旧的小区、掉漆皮的铁门、80平米的房子、昏暗的灯光;

这就是立功无数的钟南山院士家,不是别墅豪宅、反而朴素的让人难以置信。

家里摆放的家具有些陈旧泛黄,俨然就是上个世纪的风格。

整体虽然简朴,却不失温馨和整洁。

家里最显眼的是这面照片墙,里面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合照,有他领奖的照片,与爱人的合照,一家人的合照......

钟老的夫人李少芬和记者解释道:因为家里比较小,所以大部分奖杯都收起来了;

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个用来装水果的奖杯,理由是“还有点用处”。

△图片来源:《中国人物志》

钟南山也在采访中说:“我们家从来不谈钱,只谈学术”。

在娱乐圈明星遍地别墅豪车,甚至普通人也趋于追求物质享受的当下社会。

这样的房子,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当年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来说,确实显得有些寒酸了。

03年非典时期,他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并让大家把重病患者都转给他。

在唾液飞沫传播的危险时期,钟院士却坚持近距离观察患者。在患者自暴自弃,狂躁的拔掉身上的插管时,是钟院士抚平他的情绪,告诉他能治,并最终将其治愈。

钟院士不是铁人,一次在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之后,他发烧病倒了。

门框上赫然还钉着一颗钉子,就是钟院士为了不影响“抗非”的士气,自己在家默默隔离打点滴钉上去的,至今没拔掉。

就这样治疗了五天,钟南山痊愈了。

几个月后,抗击非典结束,这里面,少不了钟南山院士的功劳。

在高强度工作后,第二年,钟院士因为身体透支的太厉害,被检查出了心肌梗死。

他的心脏里放了个支架。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治病救人的脚步。

这场疫情,让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成为全中国人的偶像。

人民日报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提醒大家: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可84岁的他却选择逆行去武汉。

这是钟南山在工作一天后,紧急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没有座位,他挤在餐厅一角,疲惫地睡着了。

随后,他频繁出现在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

而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

在民众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

2

家庭的格局,奠定了教育的基础

优秀的人从来没有偶然,所谓医者仁心,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定。

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名叫钟世藩,是中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

钟世藩身为一个儿科医生,对待病人,尽心尽责。

下了班,他也给孩子看病,有时孩子太小,还会上门出诊。

坚持大查房。认认真真书写每一份病例,即使非医学专业都能“看得懂”。

▲钟世藩书写的病历

能少用药就少用药,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的药。

这给他的儿子钟南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原来当医生,既能救死扶伤,还能受人尊敬!”

钟世藩对医学的热爱,是认真一辈子的。

70多岁的钟世藩,为了把自己几十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后人,他每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写文字。

因为眼睛出问题视力减退,他就用放大镜看文献,再后来没办法就请人帮助认字。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花了4年时间,捂住一只眼,一点一点艰难地写下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这本书后来因畅销,被出版了6次。

而他拿到了元稿费,元他给了帮他抄书的温医生,自己又出钱买了40多本,送给亲戚朋友。

钟南山说:“父亲就是这样,他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总是希望别人过得更好。”

父亲教会他的,是作为一个医生严谨、踏实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抗击非典时期,整个一线医疗人员都处于一种恐怖的氛围中。

钟南山发现护士不敢挨近患者,连送药都隔着窗户;

于是他果断地说“别怕,把重病人都转到我这来!”随后带着自己团队和病毒携带者近距离接触。

这不仅仅打破了整个非典一线医生群体恐怖气氛,更是给被非典疫情笼罩的中国注入了一丝光明。

▲青年时代的钟南山与父母、妹妹

钟南山还有一位优秀的母亲。母亲廖月琴曾担任现医院副院长,医院的创始人。

回忆起母亲,钟南山提到过几件小事。

其实钟南山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不好,经常逃学,还留过两次级。

“五年级时有一次考试我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妈妈知道了很高兴,她对我说: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把我的一个亮点找了出来,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有的时候父母的鼓励和认证,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

而除了鼓励之外,廖月琴还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小的时候,他看到别的孩子有自行车,非常羡慕。小学六年级时,妈妈对他说:你要是小学毕业能考到前5名,我就奖你一辆自行车!

年,他在岭南大学附小读书,因故不举行毕业考试。后来,学校根据平时的成绩发了一份成绩单,他排在第二名。

但他当时不敢说,因为妈妈说的是考试,这次严格算起来不算是考试。而且,那一年因为通货膨胀,家里生活得很困难。

可他没想到,自己没提起,妈妈依旧给他买了辆自行车。

后来钟南山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研究生也是这样,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父母身上的品质就这样深深地刻入钟南山的骨子里,让他懂得为人处世的品格,和职业使命的严谨。

17年前的SARS期间,他面对全国媒体的长枪短炮,坚决不说空话套话,字字属实句句见血:

“按照你们的看法,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中国医护人员的防护有没有到位?”“没有!”

他的耿直引起一片哗然,但这实话却是抗击非典最急需的“药”。

做了父亲以后,钟南山便将这些教育精髓都传承给了子孙。

3

家庭的格局,奠定了教育的基础

年,著名导演谢晋的电影《女篮五号》上映,电影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上海女子篮球队的故事,原型是年前后组建的首届中国女篮,其中有位漂亮的主力队员叫李少芬——后来,她成了钟南山院士的妻子。

▲风靡一时的《女篮五号》,以李少芬担任主力的女篮团队为原型

两人都热爱运动,还曾一起备战全运会。

李少芬和钟南山院士生了一儿一女:女儿钟帷月,儿子钟帷德。

两位都非常低调,百度他们的个人信息,几乎没有关于个人生活的,全是职业领域的突出贡献:

钟帷月,优秀游泳运动员,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米蝶泳冠军,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纪录。她的丈夫是美国人,叫费利伦,也是个篮球迷。

▲钟帷月和小游泳队运动员们

钟帷德,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著名泌尿外科专家。

女儿遗传母亲的体育天赋,儿子继承父亲的医学事业——这样的婚姻和家庭,恕我词穷,只能想到“珠联璧合”。

在教育上,钟南山秉承父母的教育方式,用智慧对待孩子犯错,总是以鼓励的方式激励孩子。

儿子钟惟德小时候特别调皮,经常逃课和打架,常常被老师投诉。

于是钟南山就从这一点入手,不断放大孩子的优点,鼓励他多帮助别人。

他说:“通过发挥和发扬孩子的长处,帮助他们建立荣誉感和自尊心就足够了。”

在父亲的鼓励下,钟惟德没有辜负期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有一段时间,女儿在美国南加州读大学时,一边训练,一边学习,非常辛苦。

他忍着心疼,鼓励女儿:

“如果你能度过这样的日子,将来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能挺过。”

钟南山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格,精神和格局,无疑是孩子漫长岁月里一份最宝贵的财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都说孩子其实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未来就是一个家庭合作推出的作品。

有的时候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好坏,到最后,我们的性格、三观、习惯中总会多少长成了和父母相似的模样。

而这或许告诉了所有家长:不要自己碌碌无为荒唐度日,还绑架着孩子必须功成名就。

想要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许多孩子在父母眼中显得“平庸”?

是因为家庭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父母往往都对孩子报以厚望,早早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给孩子最好的资源和希望。

但是,这样换来的只是孩子的慵懒甚至是抵触:

“我已经这把年纪了,没什么奋斗价值了,但你要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啊!”

“你总要求我考第一名,我看你在工作中也一点都不进取,想考第一自己考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督促父母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孩子明白努力的意义。

父母的行动远比预言更有说服力,我们的言行是孩子终生学习的模样,我们的角色奠定了孩子的未来。

董卿曾谈起初为人母那段时间,说自己非常迷茫。

生活完全被孩子占据,人变得慵懒和平庸。

后来,朋友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她:

“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啊,她不希望孩子长大之后看见的是一个没有作为的母亲,她希望孩子世界里的自己,是优秀的。

她说:“我应该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真正在未来懂事的时候,对你敬爱有加,从而学到你身上的品质。所以我不会放弃自我成长,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于是她开始重踏上了职场,成为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惊艳了无数人。

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她自己受益,也让孩子从她的言行中看到了学习的力量。

最优秀的家长,永远都是在做孩子的榜样。

想教会孩子什么,首先自己就做到什么。

最优秀的家长,也永远都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

不是独裁、控制,而是尊重、陪伴和引领。

有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一个家庭的格局,就是教育的根;父母就是叶,用自我成长,来影响孩子;最后孩子努力生长,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0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