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是正规 http://www.t52mall.com/

[教学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2.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课、吟唱视频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古诗,走进诗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复习几首学过的古诗,请大家齐读下列古诗:

1.《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熟悉的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王维)

(二)诗人名片,解读诗题

1.请学生汇报预习单,教师补充。

王维,字摩诘,唐朝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田园诗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诗题、读题

3.解读诗题

师:“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师:是的,诗题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整首诗所写的就是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三)熟知节奏,熟读古诗,

1.初步感知

师:王维的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听古诗吧!

2.学生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教师范读古诗,明确节奏停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5.指名诵读、小组读(教师正音、评价)。

6.加动作节拍朗诵古诗。

二、图文结合,解读诗文

(一)资料导入,了解背景

师:多么美的一首诗呀!同学们读的真不错!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四十岁后,清心寡欲留恋山水,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默读古诗,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师:看!这就是傍晚秋景图,那么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又有哪些特点?

2.学生归纳:通过古诗我看见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人物)、青莲、渔舟)。板书(雨后山林美景)

3.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4.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注释。

5.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交流古诗大意:

__________(地方/时间)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

(三)情境朗读,再现诗境

师:作者在这首诗中勾勒了几幅画,请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学生汇报、教师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②“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泉图

③“竹喧归浣女”--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浣女晚归图

④“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荡漾起来。——渔舟采莲图

2.看图读古诗

师:看,这是雨后初晴图,请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师:老师太喜欢这美丽的秋景图了,禁不住想吟诵,(师读),请你们也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再读古诗,读中体会秋日景象的美)

三、体会描写,感悟诗情

(一)复述古诗,再现美景

1.师:作者已经厌倦了官场,来到松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写下这首优美的古诗,这首诗里向我们展现了几幅美丽的画面。

2.教师复述,学生再读古诗

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请学生读诗)

3.师:通过古诗,我们看到了诗人笔下许多美丽的秋景,可为什么诗的首联却说是“空山”呢?

4.出示王维其他与空山相关的诗句。

师:王维特别喜欢写空山,这些诗的绝妙之处都是以动衬静。

小结: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这就是这首诗描写的特点:动静结合,以这些山居景物的动态衬托山林的寂静。

(二)示范引领,了解写法

1.教师示范引领

①简单介绍动态景物(指对人物、景物运动中的状态的描写)、静态景物(指对人物、景物静止状态下的描写)。

②举例:“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

③请找出这诗中的景物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学生汇报:“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板书(静态、动态)

2.闯关训练,学习描写

①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资料辅助,体会情感

1.师:“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鸟总关情”,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留恋山林的情感呢?

2.一起学习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诗怎么理解?

出示注释,学生理解诗意(诗意: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3.师补充:王孙指作者自己,“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作者写下这首诗就是想表达自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4.根据板书小结:这首诗动静结合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生活图景。板书(归隐山林)

5.再读古诗

师:诗人对美丽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是那么强烈,请同学们和诗人一起,走进这美景中。(再读古诗)

四、背诵内化,总结升华

1.指导背诵。

2.配乐背诵。

3.欣赏古诗画等。

4.小结:学习了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5.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②通过想象来体会古诗,③通过联系古诗、传统文化知识等进行体会古诗。

五、延伸作业,能力提升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山居秋暝》。

2.请尝试画一幅画/写一段话描绘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

3.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秋季的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板书设计]

21.山居秋暝

唐·王维

雨后山林美景静态

(归隐山林)动态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课堂氛围较好,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教学目标完成较好。这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古诗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错,只要能多加引导、鼓励,他们也可以表现的很好。但由于古诗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微课、吟唱视频等丰富教学方法,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透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贴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诗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从形象入手,运用鉴赏的方法,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4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