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城,50万以内,选择公寓,还是选择住

多数的省会城市,都属于一二线城市,买房前必须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在一二线城市买任何高层建筑的商品房,本质上都是在买一个居住空间,买一个城市资源绑定的载体。

高层建筑,无论是大户型、小户型,或者是住宅、公寓,其实本质上,钢筋混凝土不值钱,值钱的是房子脚下的土地以及城市配套的交通(如地铁站)、教育(如学区)、医疗(医院)、商业等资源。

毕竟,要谈到真正的居住体验,高层楼房、洋房的“水泥盒子”,几乎谈不上什么体验,都是楼上楼下邻居,同楼层多梯多户的,面积再大,也不过是一个居住单位,英文叫做Apartment。

真正要讲居住体验,也只有独栋、别墅、大House才是最优选择,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有天有地有小院的别墅的,

所以,如果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相同的目的,买到居住空间+资源绑定载体,那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住宅和公寓,其实在居住空间上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一些小户型住宅,有的一居室、二居室,能够住得下一家人的空间,基本上再小的公寓,都能够实现。

只不过户型面积略小的公寓,稍微拥挤一些,但是,花大价钱,最主要的权重是用来买城市资源配套的,如果用同样的价格来实现买“居住宽敞”一点的体验,大可不必。

这也是为什么,在同一小区,大户型的单价往往低于小户型,因为资源、地段、配套都是一样的,大户型比小户型多出来的那些面积,再以这样高的房价去购买,就不划算,边际成本上升了。

从绑定的资源和配套而言,多数住宅是要优于公寓一些的,比如住宅可以落户、子女教育方面也有学区房等,而公寓就不一定了。

当然,如果一定要从居住体验来谈住宅和公寓的区别,那么无非就是梯户比,公寓的梯户比更低一些,容积率相对高一些,或者是公寓不通燃气等。

但是,如果考虑把购房成本花到“刀刃”上、花在购买核心配套资源上,居住体验其实都算是比较边缘的影响因素了。

从流通的角度而言,住宅的流通成本要低于公寓,不管是贷款首付比例,还是税费等交易成本,而且受众面更广,但是公寓的总价往往较低,也弥补了这一缺陷,二者算是各有优劣,势均力敌吧。

总而言之,买住宅和公寓,一定要首先认清自己购买它能够满足自身的最主要需求,要回归到绑定城市资源、配套的主要权重上来,而不要被一些外在的边缘因素,比如居住体验,比如使用权年限等,扰乱了视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8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