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种说法不知道会影响多少人。尽管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奔向城市,但也有一些人选择离开城市,去山里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天下修道,终南之冠”让全国许多人慕名来到秦岭终南山修道,或探访隐士。
与终南山有关的《全唐诗》诗作多达余首。从古到今,高僧、名道、士大夫都把这里奉为庙宇、道观、神庙外栖身之所。而且在终南山上隐居的最著名的佛家诗人莫过于“诗佛”王维。王维是唐代上流社会人士,他在陕西蓝田县辋川建有别墅,并在此写诗作画修佛,共度晚年。古往今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这句话,就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原因外,终南山的隐居传统也是一个客观因素,它本身也是一个养眼养心的自然生态大景区。国家地理杂志称终南山为“中国国家中央公园”。山峰,幽谷,清流,飞泉,洞中,池中,寺中,林中,古道于一身,即使不修,身心亦乐。“景”与“禅”在中国古代有内在联系。有人曾在终南山隐居,他说:终南山和南方的一些山不同,这里没有毒气,几千年的隐居传统让这里形成了一个有益于修行的气场。
不清楚的是,“气场”的概念是模糊的,更玄乎一些。但真实的数据却表明:不知何时起来终南山隐居竟然成了一项热门活动,在终南山隐居的注册人数和未注册人数合计不下人。
到此隐居的人越来越多,终南山的租金也随之上涨,而且涨了50多倍,无奈当地居民纷纷搬迁。原先每年元,现在每年要元!如今许多土坯房一般每年要付1万5到20,元,甚至出现了业主要求租户一次性付清5年的10万元房租。不需要资金支持,也不能真正体验隐居生活。
来到这里隐居的,大多都是90后;本是奋斗的最佳年龄,还没有看过人生的沧桑,就已“顿悟”人生。有些人是真的在寻找内心的平静,有些人是纯粹的在逃避现实。尽管房价疯长,到这里来隐居的人还是很多,但能够长久住下去的就不多了。很多没有经济来源的年轻人,由于房价等因素,入不敷出,只能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
终南山从小道到大热体验,许多头脑灵活的商人嗅到了商机,专门在山上开民宿,开办短途灵修班。最初的出尘绝世隐居逐渐被商业化,难怪一些早期的出尘者会说:“终南已无隐居者”。依照这一势头发展下去,成为下一个大理,也是不可能的。
不问世事琐事,只顾风花雪月,难道就是隐居?没有关系。到这儿来隐居的人,哪里都有,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有山上小庙里的,有老乡租的,也有自己搭的窝棚、木屋,条件差的,甚至有找个山洞直接住进去的。山里的生活必须忍受寒冷,潮湿,孤独,没有水和野兽,歹徒带来的危险。希望能像在城市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能用Wi-Fi刷手机,更希望不要想。
山中一个女孩独自一人就遭遇了两起重大盗窃案。其中最猖狂的一次房子被洗劫一空:被子、凳子、水壶都可以拿,幸好祥子没有受伤。山中的很多饮食都是独居,一旦出现意外就很难求救。在冬季,山下比山下冷多了,隐士们需要自己砍柴生火,不然半夜就会被冻醒。但是炭火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山区的秋冬季很干燥,还可能会引起火灾。
一位隐士这样描述他的生活:“山上的日子比下山的日子要慢得多,但也不太舒服;每天的主要内容是挑水、耕作、晒太阳、喝茶和读书。这类生活,对于真正心静如水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享受,而对于那些只是厌倦了城市生活,想要改变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恐怕是一种长久的煎熬。在人烟稀少的城市里,做一个隐居的人,怎么会这么容易呢?
想想苏轼有句话:“问岭南何如,但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为何乐而不为,聪慧如陶渊明所言:“结庐于人之境,而无车马喧哗。问君怎么回事心事远去,真隐,又何必去寻名山?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